上國

詞語解釋
上國[ shàng guó ]
⒈ ?指國都以西的地區(qū)。春秋時稱中原各諸侯國為上國,與吳·楚諸國相對而言。外藩對帝室或朝廷的稱呼。指京師。
引證解釋
⒈ ?指國都以西的地區(qū)。
引《左傳·昭公十四年》:“夏, 楚子 使 然丹 簡上國之兵於 宗丘。”
杜預(yù) 注:“上國,在國都之西。西方居上流,故謂之上國。”
⒉ ?春秋 時稱中原各諸侯國為上國,與 吳 楚 諸國相對而言。
引《左傳·昭公二十七年》:“﹝ 吳子 ﹞使 延州來 季子 聘于上國,遂聘于 晉,以觀諸侯。”
孔穎達(dá) 疏引 服虔 曰:“上國,中國也。蓋以 吳 辟在東南,地勢卑下,中國在其上流,故謂中國為上國也。”
《國語·吳語》:“越 滅 吳,上征上國。”
韋昭 注:“上國,中國也。”
三國 魏 陳琳 《檄吳將校部曲文》:“﹝ 夫差 ﹞抗衡上國,與 晉 爭長。”
清 劉大櫆 《送張福清序》:“昔在自古, 閩 粵 不齒於上國。”
⒊ ?外藩對帝室或朝廷的稱呼。
引《后漢書·陳蕃傳》:“夫諸侯上象四七,垂耀在天,下應(yīng)分土,藩屏上國。”
李賢 注:“上象四七,謂二十八宿各主諸侯之分野,故曰下應(yīng)分土,言皆以輔王室也。”
三國 魏 曹植 《與楊德祖書》:“吾雖德薄,位為蕃侯,猶庶幾戮力上國,流惠下民。”
唐 白居易 《祭迴鶻可汗文》:“撫有九姓,制臨一方,氣吞諸戎,名播上國。”
清 魏源 《圣武記》卷五:“惟 布達(dá)拉 一區(qū),其土膏衍,其人秀好,其音 華夏,故 吐番贊普 都之,以鞭撻四夷,抗衡上國。”
⒋ ?指京師。
引南朝 梁 江淹 《四時賦》:“憶上國之綺樹,想 金陵 之蕙枝。”
《資治通鑒·唐德宗建中二年》:“今海內(nèi)無事,自上國來者,皆言天子聰明英武,志欲致太平,深不欲諸侯子孫專地。”
胡三省 注:“時藩鎮(zhèn)竊據(jù),自比古諸侯,謂京師為上國。”
《紅樓夢》第四回:“薛蟠 素聞得都中乃第一繁華之地,正思一游,便趁此機(jī)會,一來送妹待選,二來望親,三來親自入部銷算舊賬,再計新支,--其實只為游覽上國風(fēng)光之意。”
國語辭典
上國[ shàng guó ]
⒈ ?舊時南方吳、楚諸國對中原諸侯國的稱呼。
引《左傳·定公四年》:「吳為封豕長蛇,以薦食上國。」
《文選·陳琳·檄吳將校部曲文》:「及其抗衡上國,與晉爭長。」
⒉ ?外藩對朝廷或附庸國對宗主國的稱呼。
引《文選·曹植·與楊德祖書》:「吾雖德薄,位為蕃侯,猶庶幾戮力上國,流惠下民。」
⒊ ?京師。
引《資治通鑒·卷二二六·唐紀(jì)四十二·德宗建中二年》:「今海內(nèi)無事,自上國來者,皆言天子聰明英武,志欲致太平。」
《紅樓夢·第四回》:「薛蟠素聞得都中乃第一繁華之地,……,其實則為游覽上國風(fēng)光之意。」
⒋ ?國都的西邊。因位上游而得名。
引《左傳·昭公十四年》:「楚子使然丹簡上國之兵于宗丘,且撫其民。」
晉·杜預(yù)·注:「上國,在國都之西。西方居上流,故謂之上國。」
分字解釋
※ "上國"的意思解釋、上國是什么意思由知識星宿-漢語知識在線查詢專業(yè)必備工具漢語詞典查詞提供。
相關(guān)詞語
- guó yǒu國有
- shàng yī上衣
- guó zhōng zhī guó國中之國
- guó mín國民
- shàng fāng上方
- shēn shàng身上
- guó huì shān國會山
- guó dū國都
- lù shàng路上
- shàng mén上門
- guó yōu國憂
- wáng guó王國
- nán shàng jiā nán難上加難
- zhōng huá mín guó中華民國
- fù guó負(fù)國
- guó cè國策
- guó yǔ國語
- qīn shàng chéng qīn親上成親
- zuì shàng jiā zuì罪上加罪
- chì tǔ guó赤土國
- tóu shàng zhuó tóu頭上著頭
- sān guó yǎn yì三國演義
- mín guó民國
- guó mín xìng國民性
- liǎn shàng臉上
- tiān fāng guó天方國
- guó měi國美
- chū guó出國
- shàng jī上隮
- shàng xué上學(xué)
- guó tài mín ān國泰民安
- guó huì國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