訾詆

詞語解釋
訾詆[ zī dǐ ]
⒈ ?亦作“訿詆”。
⒉ ?毀謗;非議。
引證解釋
⒈ ?亦作“訿詆”。毀謗;非議。 《新唐書·宇文融傳》:“融 怒,乃與御史大夫 崔隱甫 等廷劾 説 引術(shù)士解禱及受賕, 説 由是罷宰相。
引融 畏 説 且復(fù)用,訾詆不已。”
明 胡應(yīng)麟 《少室山房筆叢·史書占畢四·冗篇下》:“漢 末 諸葛氏 分處三國,并著忠誠,以為 蜀 得其龍, 吳 得其虎,并自篤論。至 魏 迺曲為訾詆,此 晉 人諛上之詞耳。”
清 俞正燮 《癸巳類稿·古憲論》:“自 黃帝 已來,至于 秦 漢,六憲俱存,蓋展轉(zhuǎn)販引,實(shí)則 南北朝 何承天、祖沖之,以至 張賓、劉焯 、僧 一行 等,訿詆古憲,皆不見古憲者也?!?/span>
分字解釋
※ "訾詆"的意思解釋、訾詆是什么意思由知識星宿-漢語知識在線查詢專業(yè)必備工具漢語詞典查詞提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