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七帖

詞語解釋
十七帖[ shí qī tiē ]
⒈ ?草書碑帖。東晉王羲之書。唐太宗集所藏王羲之草書書札二十八通,付弘文館摹刻而成,因第一帖首行有“十七”二字,故名。書法體勢縱橫,神采飛動,為王羲之草書代表作。歷代翻刻頗多,今存宋拓本。
引證解釋
⒈ ?草書法帖名。 晉 王羲之 所書信札。因第一札開頭有“十七日”三字,故名。 唐 太宗 時,命愛好書法的京官隸屬弘文舘,以禁中法書為學習的范本,中有“十七帖”,故又稱“舘本十七帖”。此后輾轉相刻,版本不下十馀種。今存有翻摹的 宋 拓本。參閱 清 包世臣 《藝舟雙楫·十七帖疏證》。
引唐 張彥遠 《法書要錄·右軍書記》:“十七帖,長一丈二尺,即 貞觀 中內本也。一百七行,九百四十二字,是烜赫著名帖也。”
國語辭典
十七帖[ shí qī tiè ]
⒈ ?晉王羲之的草書帖。為二十余件書帖合并而成的總帖,因居首一帖開端有「十七」二字,故稱為「十七帖」。此帖雄健疏放、氣象超逸,為王羲之草書作品中最負盛名者,歷代均取作草書范本。
分字解釋
※ "十七帖"的意思解釋、十七帖是什么意思由知識星宿-漢語知識在線查詢專業必備工具漢語詞典查詞提供。
相關詞語
- shí èr zǐ十二子
- shí èr十二
- shí èr shǔ十二屬
- shí èr céng十二層
- shí fēn十分
- shí èr gōng十二宮
- shí èr mén十二門
- shí èr kè十二客
- shí èr mài十二脈
- hé shí合十
- shí èr qú十二衢
- shí èr yī十二衣
- shí èr jiē十二街
- shí kē十科
- shí èr tǒng十二筒
- shí èr zhī十二支
- qī sè七色
- qī jié biān七節鞭
- jīn chāi shí èr金釵十二
- shí èr shí十二食
- shí zú十足
- wèn shí dào bǎi問十道百
- yī chuán shí shí chuán bǎi一傳十十傳百
- qī shí èr七十二
- shí yǒu十友
- qī shí èr七十二
- shí nián shū十年書
- shí nián十年
- shí èr hé十二和
- shí èr chóng十二蟲
- shí fāng jiè十方界
- shí èr zhāng十二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