題玄同先生草堂三首
題玄同先生草堂三首。唐代。羅隱。 杳杳諸天路,蒼蒼大滌山。景輿留不得,毛節(jié)去應(yīng)閑。相府舊知己,教門新啟關(guān)。太平匡濟術(shù),流落在人間。先生訣行日,曾奉數(shù)行書。意密尋難會,情深恨有馀。石橋春暖后,句漏藥成初。珍重云兼鶴,從來不定居。常時憶討論,歷歷事猶存。酒向馀杭盡,云從大滌昏。往來無道侶,歸去有臺恩。自此玄言絕,長應(yīng)閉洞門。
[唐代]:羅隱
杳杳諸天路,蒼蒼大滌山。景輿留不得,毛節(jié)去應(yīng)閑。
相府舊知己,教門新啟關(guān)。太平匡濟術(shù),流落在人間。
先生訣行日,曾奉數(shù)行書。意密尋難會,情深恨有馀。
石橋春暖后,句漏藥成初。珍重云兼鶴,從來不定居。
常時憶討論,歷歷事猶存。酒向馀杭盡,云從大滌昏。
往來無道侶,歸去有臺恩。自此玄言絕,長應(yīng)閉洞門。
杳杳諸天路,蒼蒼大滌山。景輿留不得,毛節(jié)去應(yīng)閑。
相府舊知己,教門新啟關(guān)。太平匡濟術(shù),流落在人間。
先生訣行日,曾奉數(shù)行書。意密尋難會,情深恨有馀。
石橋春暖後,句漏藥成初。珍重雲(yún)兼鶴,從來不定居。
常時憶討論,曆曆事猶存。酒向馀杭盡,雲(yún)從大滌昏。
往來無道侶,歸去有臺恩。自此玄言絕,長應(yīng)閉洞門。
唐代·羅隱的簡介
羅隱(833-909),字昭諫,新城(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(zhèn))人,唐代詩人。生于公元833年(太和七年),大中十三年(公元859年)底至京師,應(yīng)進士試,歷七年不第。咸通八年(公元867年)乃自編其文為《讒書》,益為統(tǒng)治階級所憎惡,所以羅袞贈詩說:“讒書雖勝一名休”。后來又斷斷續(xù)續(xù)考了幾年,總共考了十多次,自稱“十二三年就試期”,最終還是鎩羽而歸,史稱“十上不第”。黃巢起義后,避亂隱居九華山,光啟三年(公元887年),55歲時歸鄉(xiāng)依吳越王錢镠,歷任錢塘令、司勛郎中、給事中等職。公元909年(五代后梁開平三年)去世,享年77歲。
...〔
? 羅隱的詩(384篇) 〕
魏晉:
支遁
靖一潛蓬廬,愔愔詠初九。廣漠排林筱,流飆灑隙牖。
從容遐想逸,采藥登祟阜。崎嶇升千尋,蕭條臨萬畝。
靖一潛蓬廬,愔愔詠初九。廣漠排林筱,流飆灑隙牖。
從容遐想逸,采藥登祟阜。崎嶇升千尋,蕭條臨萬畝。
清代:
戴亨
書齋西數(shù)武,別有遠塵天。芒履偶然到,滄洲久自專。
藤蘿垂暮雨,桑柘起疏煙。景色新秋近,輕涼亦可憐。
書齋西數(shù)武,別有遠塵天。芒履偶然到,滄洲久自專。
藤蘿垂暮雨,桑柘起疏煙。景色新秋近,輕涼亦可憐。
宋代:
吳潛
東郡衣冠盛,南宮榜帖新。
諸科唐取士,數(shù)路漢得人。
東郡衣冠盛,南宮榜帖新。
諸科唐取士,數(shù)路漢得人。
清代:
孫元衡
爭迎春色耐秋寒,開向人間歲月寬。嫩蕊澹煙籠木筆,細香清露滴銀盤。
繡成翠葉為紋巧,蒂并叢花當(dāng)友看。日日呼童階下掃,濃陰恰覆曲欄干。
爭迎春色耐秋寒,開向人間歲月寬。嫩蕊澹煙籠木筆,細香清露滴銀盤。
繡成翠葉為紋巧,蒂并叢花當(dāng)友看。日日呼童階下掃,濃陰恰覆曲欄幹。
明代:
于慎行
諸生祖帳擁離顏,云際飛鳧不可攀。萬里天懸瓊島月,三秋人住谷城山。
梅花北嶺通閩路,海水南頭望漢關(guān)。此日鮫人愁正極,因君欲見去珠還。
諸生祖帳擁離顔,雲(yún)際飛鳧不可攀。萬裡天懸瓊島月,三秋人住谷城山。
梅花北嶺通閩路,海水南頭望漢關(guān)。此日鮫人愁正極,因君欲見去珠還。
宋代:
張耒
斜日歸錢暑,秋容淡太虛。閒云工變易,片月自清孤。
淹泊年華老,凄涼歲事馀。時違自樸拙,興懶日蕭疏。
斜日歸錢暑,秋容淡太虛。閒雲(yún)工變易,片月自清孤。
淹泊年華老,凄涼歲事馀。時違自樸拙,興懶日蕭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