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侃惜谷
陶侃惜谷。宋代。司馬光。 陶侃嘗出游,見人持一把未熟稻,侃問:“用此何為?”人云:“行道所見,聊取之耳。”侃大怒詰曰:“汝既不田,而戲賊人稻!”執而鞭之。是以百姓勤于農植,家給人足。
[宋代]:司馬光
陶侃嘗出游,見人持一把未熟稻,侃問:“用此何為?”人云:“行道所見,聊取之耳。”侃大怒詰曰:“汝既不田,而戲賊人稻!”執而鞭之。是以百姓勤于農植,家給人足。
陶侃嘗出遊,見人持一把未熟稻,侃問:“用此何為?”人雲:“行道所見,聊取之耳。”侃大怒詰曰:“汝既不田,而戲賊人稻!”執而鞭之。是以百姓勤于農植,家給人足。
譯文
陶侃曾經外出游玩,看到一個人拿著一把沒熟的稻穗,陶侃問:“你為什么用這個呢?”那人說:“我走在路上看見的,姑且取來玩玩罷了。”陶侃非常生氣地說:“你既然不種田了,還隨意戲弄別人的莊稼!”陶侃把那人抓起來用鞭子打。因此老百姓都勤懇地耕地,家家生活寬裕,人人豐衣足食。
注釋
嘗:曾經。
出:外出。
持:拿著。
何為:即“為何”,疑問代詞作賓語,賓語前置。指干什么。
云:說。
聊:姑且。
耳:罷了。
汝:你.
不田:不種田。田:名詞作動詞,種田。
賊:毀害,毀壞,損害,傷害。
執:抓住。
鞭:名詞作動詞,抽打。
是以:因此。
勤于農植:即“于農植勤”,對農業肯下苦力。
給:富裕,足,豐足。
足:足夠。
聊取之耳:隨便取來玩玩罷了。
汝既不田:你既不努力種田。
戲賊人稻:為了游戲破壞農民的莊稼。
陶侃:史稱陶侃為荊州刺史,在所轄的長江中游地區,甚至“道不拾遺”。這顯然與他的愛惜民力,重視生產有關。
(出:外出
持而鞭之 ,而:表轉折。
這個故事體現了陶侃愛民如子,珍惜糧食,珍惜勞動成果,正直、重視農耕,愛護農業生產,保護農民利益的品質。
節儉是中華名族的優良傳統。珍惜勞動果實,則是農民辛勤勞動的尊重。陶侃用他的實際行動傳承了這一美德,并因此換來了一方百姓的豐衣足食。作為青少年,我們更應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,更應該珍惜糧食。
作者對陶侃態度是贊揚,表現了陶侃愛民如子,珍惜糧食,珍惜勞動成果,正直的特點。
唐代·司馬光的簡介
司馬光(1019年11月17日-1086年),字君實,號迂叟,陜州夏縣(今山西夏縣)涑水鄉人,《宋史》,《辭海》等明確記載,世稱涑水先生。生于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。北宋史學家、文學家。歷仕仁宗、英宗、神宗、哲宗四朝,卒贈太師、溫國公,謚文正,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《資治通鑒》,為人溫良謙恭、剛正不阿,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,歷來受人景仰。生平著作甚多,主要有史學巨著《資治通鑒》、《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》、《稽古錄》、《涑水記聞》、《潛虛》等。
...〔
? 司馬光的詩(884篇) 〕
明代:
韓上桂
有客形容黯如漆,裙短不覆才到膝。不知兩眼為誰青,但取高歌留白日。
讀書十載北山中,泉石泠泠常溯風。興狂便掣青萍劍,氣奮欲掛扶桑弓。
有客形容黯如漆,裙短不覆才到膝。不知兩眼為誰青,但取高歌留白日。
讀書十載北山中,泉石泠泠常溯風。興狂便掣青萍劍,氣奮欲掛扶桑弓。
清代:
胡星阿
瑤窗屈曲倚崇阿,金染斜陽碧染莎。簾幕曉寒鳩雨細,池塘春靜燕泥多。
桂旌冉冉迷湘竹,蓮步盈盈隔漢波。為問畫樓西畔路,花香月色近如何。
瑤窗屈曲倚崇阿,金染斜陽碧染莎。簾幕曉寒鳩雨細,池塘春靜燕泥多。
桂旌冉冉迷湘竹,蓮步盈盈隔漢波。為問畫樓西畔路,花香月色近如何。
清代:
丘逢甲
一疏晨叩闕,夕貶大海南。安知辟佛人,乃喜留僧談。
苛論出后儒,公德寧遺慚。蒙莊固多誣,妄說孔贊
一疏晨叩闕,夕貶大海南。安知辟佛人,乃喜留僧談。
苛論出後儒,公德甯遺慚。蒙莊固多誣,妄說孔贊
元代:
胡奎
青青江上蒲,宛宛水中魚。楚楚東家女,盈盈樓上居。
泠泠撫瑤瑟,粲粲被羅襦。昔如昆山玉,今如濁水珠。
青青江上蒲,宛宛水中魚。楚楚東家女,盈盈樓上居。
泠泠撫瑤瑟,粲粲被羅襦。昔如昆山玉,今如濁水珠。
宋代:
李之儀
何處又傳金椀出,幾人爭看玉山頹。幽情不是風期舊,異境難從指顧開。
猿鶴已回塵外駕,煙云休造眼中衰。未妨一老同巾履,香火終年謝劫灰。
何處又傳金椀出,幾人爭看玉山頹。幽情不是風期舊,異境難從指顧開。
猿鶴已回塵外駕,煙雲休造眼中衰。未妨一老同巾履,香火終年謝劫灰。
明代:
潘希曾
匹馬空山日易移,裹糧篝火傍崖炊。誰言野食無供帳,鳥作笙簫樹作帷。
匹馬空山日易移,裹糧篝火傍崖炊。誰言野食無供帳,鳥作笙簫樹作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