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斗七星高,哥舒夜帶刀。譯文及注釋
譯文
黑夜里北斗七星掛得高高,哥舒翰勇猛守邊夜帶寶刀。
吐蕃族至今牧馬只敢遠望,他們再不敢南來越過臨洮。
注釋
哥舒:指哥舒翰,是唐玄宗的大將,突厥族哥舒部的后裔。哥舒是以部落名稱作為姓氏。《全唐詩》題下注:“天寶中,哥舒翰為安西節度使,控地數千里,甚著威令,故西鄙人歌此。”
北斗七星:大熊座的一部分。
窺:竊伺。牧馬:指吐蕃越境放牧,指侵擾活動。
臨洮:今甘肅省洮河邊的岷縣。一說今甘肅省臨潭縣。秦筑長城西起于此。
創作背景
這首詩大約是在唐玄宗天寶十二載(753年)哥舒翰領兵大破突厥后西北人民為歌頌其戰功而作。哥舒翰多次擊退吐蕃侵擾,改變了邊境的局面,總體上起到了安定邊境作用。因而,當時就有民謠說:“北斗七星高,哥舒夜帶刀。吐蕃總殺卻,更筑兩重壕。”
參考資料:
1、于海娣 等.唐詩鑒賞大全集.北京:中國華僑出版社,2010:206-207
2、趙其鈞 等.唐詩鑒賞辭典補編.成都:四川文藝出版社,1990:237-238
鑒賞
這是唐代西北邊民對唐朝名將哥舒翰的頌歌。此詩從內容上看,是頌揚哥舒翰抵御吐蕃侵擾、安定邊疆的;同時也通過這個形象寄寓了人民渴望和平、安定的理想和愿望。“北斗七星高,哥舒夜帶刀”。第一句是起興,詩人用高掛在天上的北斗星,表達邊地百姓對哥舒翰的敬仰。“至今窺牧馬,不敢過臨洮”,牧馬,就其含意而言,也就是代指一切侵擾活動。自從遭到哥舒翰的抵御,吐蕃再也不敢越過臨洮進行騷擾。
這首詩題為《哥舒歌》,哥舒之所以值得歌唱,是因為他戍邊抗敵,保國為民。但是,作者并不從激烈的戰斗中直接表現他如何英勇善戰,如何機智果敢,用兵如神等等,而是通過側面描寫的手法來突出主題。詩的第一句就把哥舒翰在人民心中的威望渲染出來。人民為何贊揚,吐蕃何故畏懼;過去吐蕃長驅直入,如今又為什么“不敢過臨洮”,這都是宣揚哥舒翰的赫赫武功。可見這樣的描寫是很富于啟發性的。“哥舒夜帶刀”,這個“夜”字是頗有講究的,它把起興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巧妙地聯系起來了,把贊揚和崇敬之情融注于人物形象之中;同時又將邊地的緊張氣氛和人物的警備神態刻畫出來了。“哥舒夜帶刀”五個字干凈利落,好像是一幅引人注目的人物畫像。在那簡煉有力、富有特征的形象中,蘊藏了一股英武之氣,給人一種戰則能勝的信心,而給吐蕃以“屏足不敢近”的威懾。因此,就反映人物內心世界和表現詩的主題來講,“哥舒夜帶刀”比起那種沖鋒陷陣的形象更豐富、更傳神,更能誘導人們的想象。
這首《哥舒歌》可能是經過修改加工后的作品,但是它那種樸實和巧妙、明朗和含蓄相統一的風格,依然顯示出民歌的特色。
西鄙人簡介
唐代·西鄙人的簡介
西鄙人,意為西北邊境人,相傳為唐代五言民歌《哥舒歌》的作者。這首民歌通過對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的歌頌,表達了各族人民對和平生活的向往,平樸自然,雄渾粗獷,流傳至今。
...〔 ? =$docheckrep[2]?ReplaceWriter($ecms_gr[writer]):$ecms_gr[writer]?>的詩(1篇)〕猜你喜歡
-
孤帆遠影碧空盡,唯見長江天際流。
出自 唐代 李白: 《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》
- 山從人面起,云傍馬頭生。
-
春衫猶是,小蠻針線,曾濕西湖雨。
出自 宋代 蘇軾: 《青玉案·送伯固歸吳中》
- 舒卷江山圖畫,應答龍魚悲嘯,不暇顧詩愁。
- 取次花叢懶回顧,半緣修道半緣君。
- 執子之手,與子偕老。
-
身無彩鳳雙飛翼,心有靈犀一點通。
出自 唐代 李商隱: 《無題·昨夜星辰昨夜風》
-
少年不識愁滋味,愛上層樓。愛上層樓。為賦新詞強說愁。
出自 宋代 辛棄疾: 《丑奴兒·書博山道中壁》
- 位卑未敢忘憂國,事定猶須待闔棺。
-
悲莫悲生離別,樂莫樂新相識,兒女古今情。
出自 宋代 辛棄疾: 《水調歌頭·壬子三山被召陳端仁給事飲餞席上作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