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詩文 > 吳激的詩 > 人月圓·宴北人張侍御家有感

人月圓·宴北人張侍御家有感

[宋代]:吳激

南朝千古傷心事,猶唱后庭花。舊時(shí)王謝、堂前燕子,飛向誰家。

恍然一夢,仙肌勝雪,宮髻堆鴉。江州司馬,青衫淚濕,同是天涯。

人月圓·宴北人張侍御家有感譯文及注釋

譯文

歷經(jīng)千古的北宋已成為傷心的地方,還唱著那《后庭花》曲。昔日的輝煌與顯赫早已不復(fù)存在.過去的燕子停留在王導(dǎo)、謝安等豪華宅第人家,而如今卻已不知道飛到了和人家中。

于異國重見故國宮姬,世事如夢呀,肌膚勝過白雪,見其昔日豪貴,發(fā)式如舊。江州司馬淚水濕透青衫衣襟,我們倆同是天涯淪落的可悲人??!

注釋

人月圓:詞牌名,亦為曲牌名。雙調(diào)四十八字,前片五句兩平韻,后片六句兩平韻。

南朝(cháo):東晉以后,宋、齊、梁、陳四朝并都于建業(yè)(今江蘇省南京市),史稱其為“南朝”,詞中代指已為金所滅亡的北宋。

后庭花:曲名,即南朝陳后主所作之艷曲《玉樹后庭花》。

髻(jì):女性的一種發(fā)型,將頭發(fā)挽在頭頂。

堆鴉:即指其發(fā)型。

參考資料:

1、黃瑞云.詞苑英華[M].湖北:湖北教育出版社,2005(3):473.

2、姚小勇.傷情之作 憤慨之詞——讀吳激《人月圓·宴北人張侍御家有感》[J].《文史知識》,1997(10):28-30.

人月圓·宴北人張侍御家有感創(chuàng)作背景

  皇統(tǒng)二年(1142年)夏至日,應(yīng)北人張侍御的邀請,宇文虛中、吳激、洪皓等南朝詞客會飲其家。席間主人出侍兒歌詞以侑酒助興,中有一人意狀摧抑可憐,因靖康之難被俘流北,最終淪為張侍御家婢。眾人有感于其不幸的遭遇,遂發(fā)而為詞,各賦一曲。其中宇文虛中《念奴嬌》先成,及見吳彥高《人月圓》詞,宇文虛中為之大驚,推為第一。

參考資料:

1、《唐宋詞鑒賞辭典》,上海辭書出版社2381頁,高原

人月圓·宴北人張侍御家有感鑒賞

  吳激的這首詞,通篇借用唐人詩句借景抒情,筆姿盤旋空靈、唱嘆有情。當(dāng)然也必須有一兩句實(shí)寫,才不致使人感到撲朔迷離。因此,過片幾句推出前面對暗示的”商女“形象:“仙肌勝雪,宮髻堆鴉?!边@兩句描寫不只是單純寫這位歌姬之美貌,而是從她的容顏梳妝,勾起了詞人對北宋故國舊事的回憶和懷念。所以詞人撫今追昔,而有“恍然一夢”之感。

  昔日皇家女子,今朝卻是市井歌妓,這個(gè)反差太強(qiáng)烈了,不禁又觸發(fā)了詞人故國之身悲,身世之同感。吳激想自己如今羈身北國,“十年風(fēng)雪老窮邊”(劉迎《題吳激詩集后》),自己和這位歌女不也“同是天涯淪落人”么?這自然使他想起當(dāng)年白居易于潯陽江頭夜遇琵琶女的情景,想起白居易的悲嘆:“同是天涯論落人,相逢何必曾相識。......座中泣下誰最多?江州司馬青衫濕!”吳激在《人月圓》的結(jié)尾三句融合白居易的詩意境,借意抒懷,把自己和這位歌姬,比作白居易之于琵琶女了。

  北宋中葉以后,填詞漸趨工巧,隱括前人詩句填詞蔚為風(fēng)氣。賀鑄、周邦彥、陸游、吳文英等人都擅長此道。而其中吳激這首詞將古人詩句融為一體,渾然天成,如自其口出,能以人巧與天工相吻合,不愧是一首成功的“隱括體”。

吳激簡介

唐代·吳激的簡介

吳激(1090~1142)宋、金時(shí)期的作家、書畫家。字彥高,自號東山散人,建州(今福建建甌)人。北宋宰相吳栻之子,書畫家米芾之婿,善詩文書畫,所作詞風(fēng)格清婉,多家園故國之思,與蔡松年齊名,時(shí)稱“吳蔡體”,并被元好問推為“國朝第一作手”。

...〔 ? 吳激的詩(46篇)

猜你喜歡

謁許由廟

唐代錢起

故向箕山訪許由,林泉物外自清幽。松上掛瓢枝幾變,
石間洗耳水空流。綠苔唯見遮三徑,青史空傳謝九州。
緬想古人增嘆惜,颯然云樹滿巖秋。

滿江紅

朱帆

北望長安,悲華夏,又傾梁柱。百年恨、瀏陽河水,兩番騰怒。

壯士斷頭除舊制,英雄振臂開新路。問蒼天,底事喪斯人,天不語。

宋代釋仲易

一二三四五,升堂擊法鼓。蔟蔟齊上來,一一面相睹。

秋色滿虛庭,秋風(fēng)動寰宇。更問祖師禪,雪峰到投子。

夜聞洛濱吹笙

唐代張仲素

王子千年后,笙音五夜聞。逶迤繞清洛,斷續(xù)下仙云。
泄泄飄難定,啾啾曲未分。松風(fēng)助幽律,波月動輕文。
鳳管聽何遠(yuǎn),鸞聲若在群。暗空思羽蓋,馀氣自氛氳。

東侍御園亭(二首)

明代康海

燕家小妓石榴裙,笑酌雚把似君。

玉面未從花里出,瑤箏先向月中聞。

菩薩蠻 其三 詠榴有贈

清代陳去病

驕陽時(shí)節(jié)花如火。猩紅一樹裙兒妒。莫說柳三多。多男算是他。

并刀和露剖。粒粒相思豆。端的費(fèi)相思。問伊知不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