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底上市的全新大眾CC并沒有取得相應的銷量,9月份1700臺、10月份1600臺的銷量讓其遭遇滑鐵盧,全新CC銷量少售價高的問題依然在全新車型上沒有得到解決,即便有著出色的產品設計以及優秀的問題,但闖入BBA中級車售價區間,是消費者放棄他的根本原因。
其實銷量少加上全新的車型,原本上來說全新的CC并不應該出現在二手車市場中,但還真不是,前兩天走訪本地著名二手車行的時候,無意間發現了一臺全新的大眾CC。
19號的時候在網上瞥見了這臺二手白色全新CC,因為急忙出差的原因所以沒辦法了解這臺二手CC,但是記得很清楚這臺二手跑了的CC,當時的起售價為24.5萬,車齡為一個月。
沒錯,一個月跑了的全新CC,當時喊出了24.5萬的價格。
但今天看車的時候,驚奇的發現降價了,目前的這臺華顏版CC降到了23.9萬,雖然華顏版時候25.28萬的低配車型,但是全款落地也需要27萬左右。
不過需要了解的是,一汽大眾自身非常清楚大眾CC定位尷尬,所以上市兩個月開始終端優惠,目前優惠幅度穩定在1-2萬元之間。
回頭來說車行,這家車行在本地知名度非常高,而且口碑不差,千萬級的投資不允許其出售事故車、泡水車以及抵押車,所以我對23.9萬可以買到這臺CC的事兒深信不疑。
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跑了就折損3-4萬出售的“精品二手車”呢?
從購買者以及經銷商的角度出發似乎都不合理,首先一汽大眾不存在“資不抵債”用大眾CC填補賬款窟窿的情況,所以CC并不屬于“大眾抵賬給供貨商,而供貨商不需要又出售”的情況之列。
從購買者的角度出發,極有可能存在買車突發情況,需要急用錢低價出售的情況。
而從經銷商角度出發,這臺CC也有是“運損車”的可能,當然并不是圖下這種嚴重的運損車,其有可能是在裝卸的過程中車漆、車門刮擦,但經銷商體系規定嚴格,不允許銷售問題車,只能通過流轉的方式賣車車行,車行修補之后當二手車賣。
不管哪一種情況,上市兩個月原本銷量不大的CC就出現二手車,本就是一種奇怪的情況,如果從CC死忠粉的角度考慮,其實23.9萬買一臺全新CC,其實不失為一種經濟的考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