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佑六年夏自陽翟之睢陽迓翰林蘇公自杞放舟
元佑六年夏自陽翟之睢陽迓翰林蘇公自杞放舟。宋代。李廌。 放舟杞國岸,汴渠正東注。湯湯舟下水,適與舟相遇。泛泛水上舟,與水共東去。舟水詎相離,曾不遷故處。世人迷動靜,順流疑若遡。不然逐流浪,汩沒為所誤。吾作放舟詩,明此流水住。老矣耄何為,聊用持世故。
[宋代]:李廌
放舟杞國岸,汴渠正東注。
湯湯舟下水,適與舟相遇。
泛泛水上舟,與水共東去。
舟水詎相離,曾不遷故處。
世人迷動靜,順流疑若遡。
不然逐流浪,汩沒為所誤。
吾作放舟詩,明此流水住。
老矣耄何為,聊用持世故。
放舟杞國岸,汴渠正東注。
湯湯舟下水,適與舟相遇。
泛泛水上舟,與水共東去。
舟水詎相離,曾不遷故處。
世人迷動靜,順流疑若遡。
不然逐流浪,汩沒為所誤。
吾作放舟詩,明此流水住。
老矣耄何為,聊用持世故。
唐代·李廌的簡介
李廌(zhì)(1059-1109) 北宋文學家。字方叔,號德隅齋,又號齊南先生、太華逸民。漢族,華州(今陜西華縣)人。6歲而孤,能發奮自學。少以文為蘇軾所知,譽之為有“萬人敵”之才。由此成為“蘇門六君子”之一。中年應舉落第,絕意仕進,定居長社(今河南長葛縣),直至去世。文章喜論古今治亂,辨而中理。
...〔
? 李廌的詩(227篇) 〕
南北朝:
沈約
悲落桐。落桐早霜露。燕至葉未抽。鴻來枝已素。本出龍門山。長枝仰刺天。
上峰百丈絕。下趾萬尋懸。幽根已盤結。孤枝復危絕。
悲落桐。落桐早霜露。燕至葉未抽。鴻來枝已素。本出龍門山。長枝仰刺天。
上峰百丈絕。下趾萬尋懸。幽根已盤結。孤枝複危絕。
明代:
皇甫汸
東山辭滿日,北郭送歸年。駐馬旌方舉,鳴笳座已遷。
傷心宿草地,灑涕菊花天。賴有徐卿子,寧云似舅賢。
東山辭滿日,北郭送歸年。駐馬旌方舉,鳴笳座已遷。
傷心宿草地,灑涕菊花天。賴有徐卿子,甯雲似舅賢。
明代:
趙迪
窮冬天地閉,積雪暗河關。身世隨孤雁,家林隔萬山。
江聲回積夢,燈影對愁顏。遙夜心千里,蕭蕭兩鬢斑。
窮冬天地閉,積雪暗河關。身世隨孤雁,家林隔萬山。
江聲回積夢,燈影對愁顔。遙夜心千裡,蕭蕭兩鬢斑。
清代:
程頌萬
一舟停、佛貍祠下,酒邊人與花遇。金焦雙送南朝客,海上圓波重聚。
相記取。只那夕朱樓,我汝銷魂處。簾櫳遍數。又露掠篷低,風銷蠟黯,草草別君去。
一舟停、佛貍祠下,酒邊人與花遇。金焦雙送南朝客,海上圓波重聚。
相記取。隻那夕朱樓,我汝銷魂處。簾櫳遍數。又露掠篷低,風銷蠟黯,草草別君去。
宋代:
晁補之
誰榜鈴齋作面山,晦明終日卷簾看。
賦成夜燭才銷寸,衙退朝曦未半竿。
誰榜鈴齋作面山,晦明終日卷簾看。
賦成夜燭才銷寸,衙退朝曦未半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