動人心魄

意思解釋
基本解釋魄:迷信者指依附人形體而存在的精神。形容使人感動或令人震驚。
出處清 吳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24回:“那秦淮到了有月色的時候,越是夜色已深,更有那細(xì)吹細(xì)唱的船來,凄清委婉,動人心魄。”
例子那秦淮到了有月色的時候,越是夜色已深,更有那細(xì)吹細(xì)唱的船來,凄清委婉,動人心魄。(清 吳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二十四回)
基礎(chǔ)信息
拼音dòng rén xīn pò
注音ㄉㄨㄥˋ ㄖㄣˊ ㄒ一ㄣ ㄆㄛˋ
繁體動人心魄
感情動人心魄是中性詞。
用法動賓式;作謂語、定語;形容使人感動與震驚。
近義詞令人震驚
字義分解
更多成語的意思解釋
- 遲疑不決(意思解釋)
- 不折不扣(意思解釋)
- 新仇舊恨(意思解釋)
- 望風(fēng)撲影(意思解釋)
- 無時無刻(意思解釋)
- 辭簡意足(意思解釋)
- 頓挫抑揚(意思解釋)
- 促膝談心(意思解釋)
- 廢書而嘆(意思解釋)
- 土木形骸(意思解釋)
- 作亂犯上(意思解釋)
- 離弦走板(意思解釋)
- 團團轉(zhuǎn)(意思解釋)
- 罄竹難書(意思解釋)
- 抱恨黃泉(意思解釋)
- 千里送鵝毛,禮輕情意重(意思解釋)
- 黃耳傳書(意思解釋)
- 經(jīng)史百子(意思解釋)
- 理直氣壯(意思解釋)
- 捫心自問(意思解釋)
- 一竅不通(意思解釋)
- 離奇古怪(意思解釋)
- 過門不入(意思解釋)
- 心服口服(意思解釋)
- 當(dāng)頭棒喝(意思解釋)
- 平生莫做虧心事,半夜敲門不吃驚(意思解釋)
- 萬變不離其宗(意思解釋)
- 駕輕就熟(意思解釋)
※ 動人心魄的意思解釋、動人心魄是什么意思由知識星宿-漢語知識在線查詢專業(yè)必備工具提供。
相關(guān)成語
成語 | 解釋 |
---|---|
僧多粥少 | 和尚多,而供和尚喝的粥少。比喻物少人多,不夠分配。 |
處之泰然 | 處:處理;對待;之:代詞。泰:毫不在意很放心的樣子。形容處理事情不慌不忙;沉著鎮(zhèn)定。也指對事情無動于衷。也作“泰然處之”。 |
驚心動魄 | 原指作品文辭優(yōu)美;使人感受極深;震動極大。后形容令人震驚、感動、緊張之極。 |
今來古往 | 猶古往今來。 |
鐵面無私 | 形容公正嚴(yán)明;不講情面。鐵面:比喻剛直無私。 |
百無一是 | 是:對的;正確的。一點正確的地方也沒有。 |
吃不了兜著走 | 比喻不能承受或擔(dān)當(dāng)。 |
氣象萬千 | 氣象:景象;萬千:泛指極多。形容景象或事物壯麗而多變化。 |
奇貨可居 | 奇貨:珍奇的貨物;居:囤積。囤積珍奇的貨物;以備高價售出。比喻憑借技藝或某種事物以獲取功名財利及其它好處。 |
勝友如云 | 勝友:良友。許多良友聚集一處。 |
事與愿違 | 事實與愿望相反。指原來打算做的事沒能做到。 |
扭直作曲 | 比喻是非顛倒。 |
韓信將兵,多多益善 | 將:統(tǒng)率,指揮。比喻越多越好。 |
當(dāng)頭棒喝 | 當(dāng)頭:迎頭;喝:大聲喊叫。原是佛教用語。禪宗和尚接待初學(xué)的人用棒迎頭一擊;或大喝一聲;以考驗對方的領(lǐng)悟程度。現(xiàn)在泛指使人震動和醒悟的猛烈手段。 |
平生莫做虧心事,半夜敲門不吃驚 | 平生:有生以來;虧心:違背良心。從來沒有干過違背良心的事,即使夜半人敲門也不吃驚。形容為人處事光明正大,心地坦然。 |
北斗之尊 | 北斗星的位置近于天的中心。比喻地位非常尊貴。 |
歲寒三友 | 松、竹經(jīng)冬不凋,梅花耐寒開放,因此有“歲寒三友”之稱。 |
舉足輕重 | 一挪動腳;就會影響兩邊的分量。原指一個實力強的人處于兩方之間;只要稍微偏向一方;就會打破均勢。比喻地位極其重要;足以左右全局。 |
舉目無親 | 舉目:抬頭看。抬頭張望;沒有一個親人。形容人生地疏、孤獨無依。 |
紛紅駭綠 | 紛:紛披;紅:指紅花;駭:散亂;綠:指綠葉。紛披散亂的紅花綠葉。形容花草樹木隨風(fēng)擺動。 |
亡魂失魄 | 魂、魄:舊指人身中離開形體能存在的精神為魂,依附形體而顯現(xiàn)的精神為魄。形容驚慌憂慮、心神不定、行動失常的樣子。 |
無所用心 | 用心:動腦筋。指不動腦筋;什么事情都不關(guān)心。 |
牛衣對泣 | 睡在牛衣里,相對哭泣。形容夫妻共同過著窮困的生活。 |
表面文章 | 比喻浮夸或不切實際,敷衍塞責(zé)的做法。 |
神經(jīng)過敏 | ①癥狀名。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的感覺機能異常銳敏,神經(jīng)衰弱患者大都有這種癥狀。②泛指多疑,好大驚小怪。 |
一彈指頃 | 手指一彈的時間。比喻時間極短暫。 |
花天酒地 | 花:比喻美女;舊指娼妓或娼館。指整天挾妓飲酒。形容沉湎于吃喝嫖賭的荒淫腐化生活。 |
息跡靜處 | 息:止息;跡:行跡,腳印;處:處所。要想不見行跡,只有自己靜止不動。引申為要想人不知,除非己莫為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