樂不思蜀的成語故事

拼音lè bù sī shǔ
基本解釋蜀:指三國時蜀國。蜀后主劉禪投降司馬昭后;被安置在洛陽仍過荒淫生活;快樂得不想回國。比喻樂而忘返或樂而忘本。
出處晉 習鑿齒《漢晉春秋》:“王問禪曰:‘頗思蜀否?’禪曰:‘此間樂,不思蜀。’”
樂不思蜀的典故
三國時期,劉備占據蜀地,建立蜀國。他死后,兒子劉禪繼位,又稱劉阿斗。劉禪昏庸無能,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,公元263年,蜀國就被魏所滅。劉禪投降后,魏王曹髦(máo)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“安樂公”稱號,并將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。
魏王自己也無實權,掌大權的是司馬昭。在一次宴會上,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。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,都非常難過,劉禪卻對司馬昭說:“此間樂,不思蜀。”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。
人們根據這個故事,引申出“樂不思蜀”這個成語。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樂不思蜀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薪貴于桂 | 西漢·劉向《戰國策·楚策三》:“楚國之食貴于玉,薪貴于桂,謁者難得無如鬼,王難見如天帝,令臣食玉炊桂,因鬼見帝。” |
大有可為 | 清 李寶嘉《文明小史》:“地方雖一千余里,仙民成俗,大有可為。” |
山雨欲來風滿樓 | 唐 許渾《咸陽城東樓》詩:“溪云初起日沉閣,山雨欲來風滿樓。” |
一干二凈 | 清 李汝珍《鏡花緣》:“他是‘一毛不拔’,我們是‘無毛不拔’,把他拔的一干二凈,看他如何?” |
空口無憑 | 清 李寶嘉《官場現形記》第27回:“空口無憑的話,門生也不敢朝著老師來說。” |
大失所望 | 漢 司馬遷《史記 高祖本記》:“秦人大失望。” |
不得而知 | 唐 韓愈《爭臣論》:“故雖諫且議,使人不得而知焉。” |
有權有勢 | 明·馮夢龍《喻世明言》第22卷:“從來有權有勢的,多不得善終,都是如此。” |
視死如歸 | 《韓非子 外儲說左下》:“三軍既成陣,使士視死如歸,臣不如公子成父。”《呂氏春秋 勿躬》:“三軍之士,視死如歸。” |
連珠炮 | 明·施耐庵《水滸傳》第54回:“高廉引了人馬,急去追趕,忽聽得山坡后連珠炮響,心中疑惑,便收轉人馬回來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