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蛇吞象的成語故事

拼音bā shé tūn xiàng
基本解釋巴蛇:傳說中的大蛇。一條蛇想吞吃一條大象。比喻人心不足,貪得無厭。
出處《山海經·海內南經》:“巴蛇食象,三歲而出其骨。”
巴蛇吞象的典故
傳說古代有個窮苦的獵人阿象,他在森林里打獵時救了一條餓昏的小蛇,帶回家精心飼養。小蛇慢慢長大成青蛇并通人性,經常從外面給他帶回一些值錢的東西來報答。阿象一再向青蛇索取,盼望成為富翁,憤怒的青蛇便將這個貪得無厭的家伙一口吞下。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巴蛇吞象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面黃肌瘦 | 元 楊梓《霍光鬼諫》:“眼欺縮腮模樣,面黃肌瘦形相。” |
醋海翻波 | |
解鈴還須系鈴人 | 宋 惠洪《林間集》卷下載:法燈泰欽禪師少解悟,然未為人知,獨法眼禪師深奇之。一日法眼問大眾曰:“虎項下金鈴,何人解得?”眾無以對。泰欽適至,法眼舉前語問之,泰欽曰:“大眾何不道:‘系者解得。’”由是人人刮目相看。 |
開門見山 | 宋 嚴羽《滄浪詩話 詩評》:“太白發句,謂之開門見山。” |
離經辨志 | 《禮記·學記》:“一年視離經辨志,三年視敬業樂群,五年視博習親師,七年視論學取友,謂之小成。” |
孤身只影 | 元 關漢卿《竇娥冤》第三折:“可憐我孤身只影無親眷,則落的吞聲忍氣空嗟怨。” |
形影相顧 | 《晉書·桓溫傳》:“省之惋愕,不解所由,形影相顧,隕越無地。” |
枝對葉比 | 唐獨孤及《檢校尚書吏部員外郎趙郡李公中集序》:“及其大壞也,儷偶章句,使枝對葉比,以八病四聲為梏拳,拳拳守之,如奉法令。” |
空穴來風 | 戰國 楚 宋玉《風賦》:“臣聞于師:‘枳句來巢,空穴來風。’” |
戶限為穿 | 唐 李綽《尚書故實》:“(智永禪師)積年學書,禿筆頭十甕,每甕皆數石。人來覓書,并請題頭者如市,所居戶限為之穿穴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