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鼓作氣的成語故事

拼音yī gǔ zuò qì
基本解釋一鼓:第一次擊鼓;作:振作;氣:士氣。作戰(zhàn)時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戰(zhàn)士的銳氣。比喻趁勁足時一下子把事情完成。
出處先秦 左丘明《左傳 莊公十年》:“夫戰(zhàn),勇氣也。一鼓作氣,再而衰,三而竭。”
一鼓作氣的典故
春秋時,齊國發(fā)兵攻打魯國(兩國都在今山東省境)。當時齊國強大,魯國弱小,雙方實力懸殊。可是結(jié)果魯國卻以弱勝強,把齊軍打得大敗。據(jù)《左傳》載,這次魯國的勝利,與曹劌的精明策劃有很大關(guān)系。
曹劌既非武將,也非文臣,但深通兵法。他得悉齊國發(fā)兵來犯,魯莊公準備抵抗,便主動要求面見莊公。他的親友鄰人勸他:“國家大事,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著,你何必瞎操心?”曹劌說:“那些大官目光短淺,不會有深謀遠見。”
曹劌見了莊公,首先提出:取信于民,是戰(zhàn)前重要的政治準備,也是獲勝的保證。并要求作戰(zhàn)時允許他一起去,于是莊公便叫他同車出發(fā)。在長勺的地方,齊、魯兩軍相遇。雙方列成陣勢,戰(zhàn)斗即將開始。只見齊軍大擂戰(zhàn)鼓,準備進兵。莊公也準備擂鼓迎擊。曹劌阻止道:“等一等。”齊軍見魯軍沒有反應(yīng),又擂了一通鼓。這樣齊軍擂鼓三通,魯軍總是按兵不動。直到齊軍三通鼓罷,曹劌才說:“現(xiàn)在可以進兵了!”魯軍戰(zhàn)鼓一響,下令沖殺,士兵們一聲吶喊,直撲敵陣,猛不可當。齊軍大敗,狼狽而逃。
莊公正想下令追擊,曹劌卻又阻止,并下車細看地面齊軍兵車輪跡,又攀上車前橫木,注意暸望敵軍退走的情形,然后說:“現(xiàn)在可以追擊了!”莊公當即下令追擊。魯軍乘勝前進,把齊軍全部趕出國境。
這次獲勝,魯莊公卻不明由曹劌為什么這樣指揮。曹劌說:“戰(zhàn),勇氣也。一鼓作氣,再而衰,三而竭。彼竭我盈,故克之(戰(zhàn)斗,主要是靠勇氣。第一通鼓時,士兵們勇氣最足,到再擂鼓時,勇氣有些衰落;到第三通鼓,勇氣更全部消失了。敵軍勇氣消失,我們則一鼓作氣,斗志昂揚,所以打敗了他們)”。曹劌又說:“齊國軍力不能低估,說不定會設(shè)下伏兵,詐敗引誘我們。我‘視其轍亂,望其旗靡’,這才放心追擊 ”。(“轍亂”,輪跡混亂;“旗靡”,旗幟倒掩,說明倉皇逃竄。)
補充說明:“一鼓作氣”、“再衰三竭”和“轍亂旗靡”,出處即《左傳》所載“曹劌論戰(zhàn)”的故事。做任何事情,趁一開始情緒高漲、干勁旺盛時全力以赴,這叫“一鼓作氣”。一鼓作氣,把進攻的目標攻下,叫做“一鼓而下”。如果事情老干不好,原有的勇氣和力量逐漸衰退而盡,就叫“再衰三竭”。出處《左傳·莊公十年》。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一鼓作氣)相關(guān)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春風化雨 | 先秦 孟軻《孟子 盡心上》:“有如時雨化之者。” |
所作所為 | 明 李贄《答周西巖書》:“我不識渠半生以前所作所為,皆是誰主張乎?” |
寸步不離 | 南朝 梁 任昉《述異記》:“夫妻相重,寸步不相離。” |
膽如斗大 | 晉·陳壽《三國志·蜀志·姜維傳》:“維妻子皆伏誅。”裴松之注引《世語》:“維死時見剖,膽如斗大。” |
明爭暗斗 | 馮玉祥《我的生活》:“于是兩方明爭暗斗,各不相讓,一天利害一天,鬧成所謂‘府院之爭’。” |
叫化子 | 清·劉鶚《老殘游記續(xù)集遺稿》第四回:“管他有衣服沒衣服,比要飯的叫化子總強點,就算那間廚房旁邊的小房子,也怪暖和的,沒有什么不可以的。” |
止于至善 | 西漢 戴圣《禮記 大學(xué)》:“大學(xué)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 |
不到黃河心不死 | 清 蔣士銓《空谷香 虎窮》:“我一路何等勸你,你這樣人,不到黃河心不死,還說什么親戚!” |
偃旗息鼓 | 晉 陳壽《三國志 蜀志 趙云傳》:“成都既定,以云為翊軍將軍。”裴松之注引《趙云別傳》:“云入營,更大開門,偃旗息鼓,公軍疑云有伏兵,引去。” |
忠臣不事二君,貞女不更二夫 | 西漢·司馬遷《史記·田單列傳》:“忠臣不事二君,貞女不更二夫。齊王不聽吾諫,故退而耕子野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