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虎謀皮的成語故事

拼音yǔ hǔ móu pí
基本解釋和老虎商量;要它的皮。比喻跟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人去商量損害他人利益的事;絕對辦不到。后多指要惡人放棄自己的利益;純屬幻想。
出處《太平御覽》第208卷引《符子》:“欲為千金之裘,而與狐謀其皮,欲具少牢之珍而與羊謀其羞。言未卒,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,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。”
與虎謀皮的典故
周朝時,有個人愛胡思亂想。
有一次,他想得到一件狐皮袍子。于是他進城去店鋪挑選。店里貨色不少,可是價格昂貴。他垂頭喪氣地離開店鋪,因為他拿不出這許多錢。忽然,他突發奇想,連忙出城直奔山林。他找到了狐貍,求狐貍送他一張狐皮。狐貍聽后拔腿就逃,帶著全家藏進深山。這個呆子不死心,又去捉羊討肉吃。羊立刻大呼小叫,領著羊群躲到山坳去了。結果,這個呆子兩手空空,一無所獲。
成語“與虎謀皮”由“與狐謀皮”演化而來。比喻向壞人索取,枉費心機。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與虎謀皮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名士風流 | 南朝 宋 范曄《后漢書 方術傳論》:“漢世之所謂名士者,其風流可知矣。” |
痛定思痛 | 唐 韓愈《與李翱書》:“今而思之,如痛定之人,思當痛之時,不知何能自處也。” |
枝對葉比 | 唐獨孤及《檢校尚書吏部員外郎趙郡李公中集序》:“及其大壞也,儷偶章句,使枝對葉比,以八病四聲為梏拳,拳拳守之,如奉法令。” |
舉善薦賢 | 明·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第一百二十回:“舉善薦賢,乃美事也;卿何薦人于朝,即自焚其奏稿,不令人知耶?” |
仁義道德 | 唐·韓愈《原道》:“后之人,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,孰從而聽之。” |
今來古往 | 唐·崔玨《道林寺》詩:“今來古往人滿地,勞生未了歸丘墟。” |
百無一是 | 宋·袁采《袁氏世范》:“至于百無一是,且朝夕以此相臨,極為難處。” |
節哀順變 | 西漢 戴圣《禮記 檀弓下》:“喪禮,哀戚之至也;節哀,順變也。君子念始之者也。” |
室邇人遙 | 宋·蘇軾《次韻劉貢父所和憶持國》:“顏紅底事發先白,室邇何妨人自遙。” |
兵微將寡 | 元 關漢卿《單刀會》第一折:“他兄弟雖多,兵微將寡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