摧枯拉朽的成語故事

拼音cuī kū lā xiǔ
基本解釋摧:破壞;枯:枯草;拉:折斷;朽:朽爛的木頭。比喻腐朽勢力或事物很容易被摧毀。原作“摧枯折腐”。
出處《晉書 甘卓傳》:“將軍之舉武昌,若摧枯拉朽,何所顧慮乎?”
摧枯拉朽的典故
公元318年,瑯瑯王司馬睿在王導(dǎo)、王敦堂兄弟的支持和擁護(hù)下,建立東晉政權(quán)。王敦也因此而升任大將軍、荊州牧。后來,由于晉元帝司馬睿抑制王氏勢力,王敦打算起兵反對朝廷。
王敦在武昌起兵出發(fā)前,勸說安南將軍、梁州刺史甘卓一起舉兵東下,甘卓答應(yīng)了。但到出發(fā)那天,王敦已登上戰(zhàn)船,甘卓卻沒有到,只是派了一名參軍來到武昌,勸說王敦不要反叛朝廷。王敦聽了非常吃驚,說:甘將軍沒有明白我上次和他談的意思。我只是去消除皇上周圍的壞人,沒有它意。如果事情成功,我一定高封甘將軍,請你轉(zhuǎn)告甘將軍。參軍回稟甘卓后,甘卓仍然拿不定主意。也有謀士向他獻(xiàn)計, 不妨答應(yīng)王敦一起舉兵,待他東下后再討伐他。但甘卓怕將來說不清楚,還是不同意。
當(dāng)時,湘州刺史司馬承堅決反對王敦反叛朝廷。他得知王敦舉兵東下,便派主簿鄧騫前往襄陽,希望甘卓忠于朝廷,討伐王敦。甘卓的參軍李梁勸甘卓伺機而動,不要匆忙行事。如果王敦取勝,他必將重用甘卓;如果王敦不勝,朝廷必將重用甘卓,讓他起兵平定叛亂。這樣,無論哪一方取勝甘卓都不會吃虧,因此不能輕易舉兵出戰(zhàn)。
鄧騫反駁李梁說,甘卓這樣做是腳踩兩只船,必然會招來禍患。其實,王敦的兵馬不過萬余,守衛(wèi)武昌的不足五千,甘卓的軍隊超過王敦一倍,如果進(jìn)軍武昌,一定能取得勝利。最后他對甘卓說:甘將軍如果發(fā)兵攻打武昌,就好像摧毀干枯的草和朽爛的樹木那樣容易,不必有什么顧慮。盡管如此,甘卓仍然猶豫不決。王敦?fù)]軍東下,見甘卓不來響應(yīng),又派參軍樂道融去襄陽,再次勸說甘卓起兵。樂道融是反對王敦叛亂的,所以他勸甘卓起兵討伐王敦。甘卓這才下了決心,寫檄文聲討王敦罪狀,同時調(diào)兵遣將討伐王敦。王敦得知甘卓率軍前來討伐,非常害怕,又派甘卓的侄兒、參軍甘卬請求甘卓回師襄陽;而都尉秦康勸說甘卓忠于朝廷,一舉消滅王敦。但是甘卓優(yōu)柔寡斷,不聽秦康勸告,竟然回師襄陽。后來,襄陽太守周慮等人與王敦勾結(jié),將甘卓暗害。甘卓本來可以輕而易舉地戰(zhàn)勝王敦,結(jié)果因為動搖不定,反而被王敦暗算。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摧枯拉朽)相關(guān)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功虧一簣 | 《尚書 旅獒》:“為山九仞,功虧一簣。” |
浪跡江湖 | 宋 張君房《云笈七簽》第113卷:“某不能甘于寒苦,且浪跡江湖。” |
無妄之災(zāi) | 《周易 無妄》:“六三,無妄之災(zāi)。或系之牛,行人之得,邑人之災(zāi)。” |
志滿意得 | 宋 陸九淵《與劉伯協(xié)書》:“當(dāng)無道時,小人在位,君子在野,小人志得意滿,君子阨窮禍患,甚者在囹圄,伏刀鋸、投荒裔。” |
止沸益薪 | 明·李贄《為黃安二上人書》之三:“對高潔人談高潔,已為止沸益薪,況高潔十倍哉!” |
鬼鬼祟祟 | 清 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31回:“別叫我替你們害臊了!你們鬼鬼祟祟干的那些事,也瞞不過我去。” |
善游者溺 | 《淮南子·原道訓(xùn)》:“夫善游者溺,善騎者墮,各以其所好,反自為禍。” |
倒裳索領(lǐng) | 《鄧析子·無厚篇》:“驅(qū)逸足于庭,求猿捷于檻,斯逆理而求之,猶倒裳而索領(lǐng)。” |
通今達(dá)古 | 胡蘊玉《<中國文學(xué)史>序》:“述學(xué)派之流別,論政治之得失,縱有通今達(dá)古之才,而無瑰瑋奇麗之筆,言之無文,行之不遠(yuǎn)。” |
風(fēng)聲鶴唳 | 唐 房玄齡《晉書 謝玄傳》:“聞風(fēng)聲鶴唳,皆以為王師已至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