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風過耳的成語故事

拼音qiū fēng guò ěr
基本解釋象秋風從耳邊吹過一樣。比喻與己無關,毫不再意。
出處漢 趙曄《吳越春秋 吳王壽夢傳》:“富貴之于我,如秋風之過耳。”
秋風過耳的典故
春秋時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:長子諸樊,二子余祭,三子余昧,四子季札。其中季札品德渾厚,吳王很喜歡他。
公元561年,吳王病重,把季札叫來,要把王位傳他。季札不受,說:“按理是長子即位,父王請不要對我有什么偏愛!”吳王就將王位傳了長子諸樊,要他好好照顧季札。
諸樊當了吳王后,和兩個弟弟商量:王位以后兄弟依次相襲,最后讓季札為王。三個兄弟相繼當了吳王。季札都忠誠地輔佐他們,因此賢名遠揚。
后來余昧臨終要將王位傳給季札,季札堅決推脫,說:“我早就說過不要王位。做人只求為人正派,品德高尚。至于榮華富貴,不過象耳邊吹過的秋風,我是不關心的。”他離開了京城,直到僚被立為吳王,才回來,繼續輔佐僚治理國家。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秋風過耳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禍亂滔天 | 《晉書·惠帝紀》:“禍亂滔天,奸逆仍起,至乃幽廢重宮,宗廟紀絕。” |
旁敲側擊 | 清 吳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20回:“只不過不應該這樣旁敲側擊,應該要明亮亮的叫破了他。” |
甕中之鱉 | 明 馮夢龍《警世通言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》:“孫富視十娘已為甕中之鱉,即命家童送那描金文具,安放在船頭之上。” |
食不充口 | 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驚奇》第35卷:“真是衣不遮身,食不充口,吃了早起的,無那晚夕的。” |
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 | 元·許名奎《忍經》:“堯夫解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” |
林下風致 | 《宣和書譜·婦人薛濤》:“婦人薛濤,成都倡婦也。以詩名利時,雖失身卑下,而有林下風致,故詞翰一出,則人爭傳以為玩。” |
笑罵由他笑罵,好官我自為之 | 《宋史·鄧綰傳》:“笑罵從汝,好官須我為之。” |
如履薄冰 | 《詩經 小雅 小旻》:“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。” |
一部二十四史,不知從何說起 | 清·李寶嘉《官場現形記》序:“覺世間變幻之態,無有過于中國官場者……嘗苦一部二十四史,不知從何處說起。” |
以權謀私 | 鄧小平《一靠理想二靠紀律才能團結起來》:“有的黨政機關設了許多公司,把國家撥的經費拿去做生意,以權謀私,化公為私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