捫虱而談的成語故事

拼音mén shī ér tán
基本解釋捫:按。一面捺著虱子,一面談著。形容談吐偷竊,無所畏忌。
出處《晉書·王猛傳》:“桓溫入關,猛被褐而詣之,一面談當世之事,捫虱而言,旁若無人?!?/p>
十六國時,前秦有一位大臣叫王猛,字景略,北海劇(今山東壽光東南)人。他學識廣博,愛讀兵書,為人謹慎,嚴峻剛毅,是我國歷史上一位有名的政治家。 公元354年,東晉大將桓溫出兵北伐。進入關中以后,王猛披著老百姓的衣服去見桓溫。一見面他就談論當時的天下大事,并把手插進衣服里摸虱子,好象身邊再沒有別人一樣?;笢匾娡趺驼勍屡e止不同一般,便和他親切地交談起來,還賜給他車輛和馬匹。 當時,前秦皇帝符堅有志爭奪天下,聽說王猛很有才干,便請他做了丞相。王猛施展自己的才智,終于幫助符堅統一了北方。王猛于公元375年病死,終年50歲,據史書記載,他死后,“朝野蒼哭三日”
捫虱而談的典故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捫虱而談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一葉知秋 | 西漢 劉安《淮南子 說山川》:“以小明大,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,睹瓶中之冰,而知天下之寒。” |
小人得志 | 南朝·宋·何承天《為謝晦檄京邑》:“若使小人得志,君子道消?!?/td> |
壯氣吞牛 | 明 孫梅錫《琴心記》第二十出:“男兒漢壯氣吞牛,丈夫志豈困荒丘?” |
放牛歸馬 | 《尚書 武成》:“乃偃武修文,歸馬于華山之陽,放牛于桃林之野,示天下弗服?!?/td> |
存而不議 | 唐·獨孤及《仙掌銘并序》:“后代揭厲于玄蹤者,聆其風而駭之,或謂詼詭不經,存而不議?!?/td> |
烏合之眾 | 管仲《管子》:“烏合之眾,初雖有歡,后必相吐,雖善不親也。” |
年少無知 | 明·程登吉《幼學瓊林》第二卷:“口尚乳臭,謂世人年少無知;三折其肱,謂醫士老成諳練?!?/td> |
仇人相見,分外眼紅 | 謝扶民《壯族人民優秀的兒子韋拔群》:“仇人相見,分外眼紅,于是雙方的隨員就對打起來了?!?/td> |
肝膽過人 | |
愛才如渴 | 清·葉燮《原詩·外篇上》:“嫉惡甚嚴,愛才若渴,此韓愈之面目也?!?/td>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