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恥最后的成語故事

拼音bù chǐ zuì hòu
基本解釋不恥:不以為羞恥。不因為跑到最后而感到可恥。比喻凡是只要堅持到底,就能達到目的。
出處先秦 韓非《韓非子 喻老》:“夫誘道爭遠,非先則后也。而先后心皆在于臣,上何以調于馬,此君之所以后也。”
不恥最后的典故
古代趙襄主跟隨王子期學習騎術,沒過多久就想與師父較量騎術的高低,三次交換馬匹比賽均失敗。他說:“你沒有把你的騎術完全教給我?”王子期說:“騎術是完全教完了,關鍵在于怎樣用心去駕馭馬,你想追我但擔心落后我所以落后。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不恥最后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縫衣淺帶 | 先秦 莊周《莊子 盜跖》:“今子修文武之道,掌天下之辯,以教后世,縫衣淺帶,矯言偽行,以迷惑天下之主。” |
此一時彼一時 | 語出《孟子 公孫丑下》:“彼一時,此一時也。五百年必有王者興,其間必有名世者”。 |
謹小慎微 | 漢 劉安《淮南子 人間訓》:“圣人敬小慎微,動不失時。” |
橫眉冷對千夫指 | 魯迅《自嘲》:“橫眉冷對千夫指,俯首甘為孺子牛。” |
順口溜 | 路遙《平凡的世界》第三卷第六章:“群眾中廣泛流傳的幾句順口溜形象地概括了眼下的形勢:上面放,下面望,中間有些頂門杠!” |
如履薄冰 | 《詩經 小雅 小旻》:“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。” |
掉舌鼓唇 | 清·李綠園《歧路燈》第79回:“妝女的呈嬌獻媚,令人消魂;耍丑的掉舌鼓唇,令人捧腹。” |
天之驕子 | 東漢 班固《漢書 匈奴傳上》:“南有大漢,北有強胡。胡者,天之驕子也。” |
三人行,必有我師 | 先秦 孔子《論語 述而》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,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 |
故步不離 | 清·張履祥《與陳乾初書》:“學者凡事執一時之偶見,信一己之偏私,沾沾自得,吝不肯舍者,率因無所進步,是以故步不離耳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