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眼不識泰山的成語故事

拼音yǒu yǎn bù shí tài shān
基本解釋泰山:我國的名山;在山東省境內。有眼睛;卻不認得地位很高或本領很大的著名人物。
出處明 施耐庵《水滸傳》第二回:“師父如此高強,必是個教頭,小兒'有眼不識泰山'。”
有眼不識泰山的典故
宋朝時期,東京禁軍拳棒教頭王進的父親王升曾經棒打小流氓高俅。10年后高俅官至殿帥府太尉,直接管轄王進。高俅為報一棒之仇把王進抓來打一頓。王進連夜攜全家逃到史家莊,史進有眼不識泰山,還是史父識英雄,讓史進拜王進為師。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有眼不識泰山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安身之處 | 明 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第40回:“近聞劉景升病在危篤,可乘此機會,取彼荊州為安身之地,庶可拒曹操也。” |
自力更生 | 孫中山《中國問題的真解決》:“中國不但會自力更生,而且也就能解除其他國家維護中國的獨立與完整的麻煩。” |
結黨營私 | 宋 朱熹《朱文公文集 戊申封事》:“宰相植黨營私,孤負任使。” |
意氣風發 | 三國 魏 曹植《魏德論》:“武皇之興也,以道凌殘,義氣風發。” |
作亂犯上 | 清·黃世仲《洪秀全演義》第21回:“智者稱為伐罪吊民,愚者即指為作亂犯上。” |
行不顧言 | 戰國·鄒·孟軻《孟子·盡心下》:“言不顧行,行不顧言,則曰:古之人,古之人。” |
滿招損,謙受益 | 《尚書 大禹謨》:“滿招損,謙受益,時乃天道。” |
絆腳石 | 毛澤東《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》:“至于蔣介石呢,他消極抗戰,積極反共,是人民抗戰的絆腳石。” |
作賊心虛 | 宋 釋悟明《聯燈會要 重顯禪師》:“卻顧侍者云:‘適來有人看方丈么?’侍者云:‘有。’師云:‘作賊人心虛。’” |
棋逢敵手,將遇良才 | 清·無名氏《說唐》第63回:“正是棋逢敵手,將遇良才,兩人大戰三十余合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