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發制人的成語故事

拼音xiān fā zhì rén
基本解釋發:開始行動;制:制服。指爭取主動;先動手來制服對方。現泛指先下手爭取主動。
出處東漢 班固《漢書 項籍傳》:“先發制人,后發制于人。”
先發制人的典故
秦朝未年,為了反抗暴政,各地人民紛紛起義。其中又以陳勝和吳廣率領的百姓起義聲勢浩大。當時有個叫殷通的會稽郡守也想趁機推翻秦朝,所以就請來當時在吳國避難的項梁和項羽叔侄倆人共商大事。
項梁和項羽在當地廣結了許多知名人士和有才智的人,加上兩人本身熟悉兵法,因此很受當地百姓的敬仰。項梁對殷通說:“現在各地義軍紛紛起義,所以現在正是消滅秦國的最好機會,當然先起義發動的人就可以得到先機,我們應該早點起義才是。”項梁看出殷通性格膽怯,難成大事,于是就叫項羽把他殺死,并收服了他的部下。另一方面,他又不斷征集人馬,壯大軍隊,并且打出滅秦的旗號。而項羽就是后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“西楚霸王”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先發制人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徘徊觀望 | 孫中山《第二次討袁宣言》:“至袁氏今日,勢已窮蹙,而猶徘徊觀望,不肯自歸于失敗。” |
多才多藝 | 《尚書 金滕》:“予仁若考,能多材多藝,能事鬼神。” |
引鬼上門 | 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二十二:“吾本等好意,卻叫得‘引鬼上門’,我而今不便追究,只不理他罷了。” |
火樹銀花 | 唐 蘇味道《正月十五夜》詩:“火樹銀花合,星橋鐵鎖開。” |
眾喣山動 | 明 李東陽《余肅敏公傳》:“役未及興,而眾喣山動。” |
天涯海角 | 唐 呂巖《絕句》:“天涯海角人求我,行到天涯不見人。” |
哀而不傷 | 先秦 孔子《論語 八佾》:“子曰:‘《關雎》,樂而不淫,哀而不傷。’” |
勞民傷財 | 《元史 李元禮傳》:“而又勞民傷財,以奉土木。” |
人心歸向 | 《晉書·熊遠傳》:“人心所歸,惟道與義。” |
不三不四 | 明 凌濛初《二刻拍案驚奇》第五卷:“可見元宵之夜,趁著喧鬧叢中干那不三不四勾當的,不一而足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