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弦易轍的成語故事

拼音gǎi xián yì zhé
基本解釋易:更換;轍;車輪壓過的痕跡。琴換了弦;車子換了路。比喻改變不適宜的或錯誤的方法或態度等。
出處宋 王楙《野客叢書 張杜皆有后》:“使其子孫改弦易轍,務從寬厚,亦足以蓋其父之愆。”
改弦易轍的典故
西漢時期,酷吏張湯在擔任御史期間,處理案件中每次株連處死很多人,最后自己因為個案被逼自殺。張湯的兒子張安世為人忠厚,謹慎用刑,得到漢武帝、昭帝、宣帝的重用。宋代王楙評價張安世像樂器換弦車改道一樣救了他們家。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改弦易轍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條條大路通羅馬 | 艾煊《大江風雷》第五部:“小司書不等何為說完,就打斷了她的話,說:‘條條大路通羅馬。’” |
沒顛沒倒 | 元 李行道《灰闌記》第二折:“你兩個都不為年紀老,怎么的便這般沒顛沒倒,對官司不分個真假,辨個清濁。” |
冷若冰霜 | 清 劉鄂《老殘游記續集》第二回:“笑起來一雙眼又秀又媚,卻是不笑起來又冷若冰霜。” |
鼠憑社貴 | 南朝 梁 沈約《恩幸傳論》:“曾不知鼠憑社貴,狐藉虎威,外無逼主之嫌。” |
匡亂反正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太史公自序》:“仲尼悼禮廢樂崩,追修經術,以達王道,匡亂世反之于正。” |
先聲奪人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傳 昭公二十一年》:“軍志有之:先人有奪人之心,后人有待其衰。” |
曉以大義 | 吳玉章《從甲午戰爭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憶》第十四篇:“林時爽誤信其中頗有黨人,合欲曉以大義。” |
流離轉徙 | 清 戴名世《周烈婦傳》:“與其婦翁皆賤業,兩人流離轉徙者久之。” |
擦肩而過 | 清·李寶嘉《官場現形記》第32回:“后來彼此又擦肩而過。” |
流離顛沛 | 宋 洪邁《容齋續筆 杜老不忘君》:“前輩謂杜少陵當流離顛沛之際,一飯未嘗忘君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