撥亂反正的成語故事

拼音bō luàn fǎn zhèng
基本解釋撥:治理;亂:指亂世;反:回復;正:正常。指整頓混亂局面;使秩序恢復正常。現在也指糾正錯誤;恢復正確的事理。
出處《公羊傳 哀公十四年》:“撥亂世,反諸正,莫近諸《春秋》。” 東漢 班固《漢書 禮樂志》:“漢興,撥亂反正,日不暇給,猶命叔孫通制禮儀,以正君臣之位。”
撥亂反正的典故
封建社會為了鞏固其等級制度和宗法制定一些禮教,儒家代表孔子提倡禮治,要求天子、諸侯、卿、大夫、士等遵守禮制,安于其位,秦末大規模的農民戰爭嚴重沖擊了封建禮教,漢朝建立后,命人重修禮儀以正君臣之位,起到撥亂反正的作用。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撥亂反正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失敗是成功之母 | 毛澤東《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》:“經驗對于干部是必需的,失敗是成功之母。” |
長命富貴 | 《舊唐書 姚崇傳》:“經云:‘求長命得長命,求富貴得富貴。’” |
志滿意得 | 宋 陸九淵《與劉伯協書》:“當無道時,小人在位,君子在野,小人志得意滿,君子阨窮禍患,甚者在囹圄,伏刀鋸、投荒裔。” |
二八佳人 | 宋·蘇軾《李鈴轄座上分題戴花》詩:“二八佳人細馬馱,十千美酒渭城歌。” |
因噎廢食 | 漢 劉向《說苑》:“一噎之故,絕谷不食。” |
親上成親 | 元·關漢卿《調風月》第一折:“怕不依隨蒙君一夜恩,爭奈忒達地忒知根,兼上親上成親好對門。” |
懸石程書 | 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,上至以衡石量書,日夜有呈,不中呈,不得休息。” |
戶告人曉 | 西漢 劉向《列女傳 梁節姑姊》:“梁國豈可戶告人曉也?被不義之名,何面目以見兄弟國人哉!” |
吳頭楚尾 | 宋·王象之《輿地紀勝》:“《職方乘序》:‘吳頭楚尾。’” |
異途同歸 | 西漢 劉安《淮南子 本經訓》:“五帝三王,殊事而同指,異路而同歸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