哀毀骨立的成語故事

拼音āi huǐ gǔ lì
基本解釋哀:悲哀;毀:損壞身體。骨立:形容極瘦;只剩下骨頭架子。指因喪親極度悲哀;瘦得只剩下骨架。形容守孝期間悲痛盡禮。
出處南朝 宋 劉義慶《世說新語 德行》:“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,和嶠雖備禮,神氣不損;王戎雖不備禮,而哀毀骨立。”
哀毀骨立的典故
古代有名的孝子王戎與和嶠兩人同時喪父母,和嶠按照風俗習慣,守孝三年,神氣絲毫沒有損傷。而王戎則不同,他在父母的靈前搭了一個小棚,整天陪伴父母的靈,十分傷心,而且吃的很少,整個身體變成骨瘦如柴,三年后經很長時間調養才恢復。
王戎、和嶠同時遭大喪,具以孝稱。王雞骨支床,和哭泣備禮。武帝謂劉仲雄曰:“卿數省王、和不?聞和哀苦過禮,使人憂之。”仲雄曰:“和嶠雖備禮,神氣不損;王戎雖不備禮,而哀毀骨立。臣以和嶠生孝,王戎死孝。陛下不應憂嶠,而應憂戎。”(譯:王戎、和嶠都很孝,同時死了老母親。和嶠規規矩矩服喪,王戎雖然不遵守規矩路數守孝,卻因為痛苦而消瘦得像只干雞了。)。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哀毀骨立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難得糊涂 | 林語堂《中國人之聰明》:“鄭板橋曰:‘難得糊涂’。” |
縫衣淺帶 | 先秦 莊周《莊子 盜跖》:“今子修文武之道,掌天下之辯,以教后世,縫衣淺帶,矯言偽行,以迷惑天下之主。” |
音信杳無 | 明·吾邱瑞《運甓記·剪發延賓》:“盼前程音信杳無。” |
一時一刻 | 明·凌濛初《二刻拍案驚奇》第22卷:“可憐今日我無錢,一時一刻如長年。” |
起兵動眾 | 晉·陳壽《三國志·吳志·華敷傳》:“不可以興土功,不可以會諸侯,不可以起兵動眾,舉大事,必有大殃。” |
故步不離 | 清·張履祥《與陳乾初書》:“學者凡事執一時之偶見,信一己之偏私,沾沾自得,吝不肯舍者,率因無所進步,是以故步不離耳。” |
孜孜以求 | 孫犁《蕓齋瑣談》:“因為他那種孜孜以求、有根有據、博大精深的治學方法,也為人所熟知了。” |
快心滿志 | 清·文康《兒女英雄傳》第16回:“只圖一時快心滿志,不管犯世途萬種危機。” |
知其不可而為之 | 《論語·憲問》:“子路宿于石門。晨門曰:‘奚自?’子路曰:‘自孔氏。’曰:‘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?’” |
通都大邑 | 唐 韓愈《守戒》:“今之通都大邑,介于屈強之間,而不知為備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