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首飾不僅具有裝飾、紀念作用,也兼顧投資理財屬性,隨著近兩年黃金價格的持續(xù)走高,作為市場的“硬通貨”成為越來越多消費者理財、投資的心頭好。
王女士去金店清洗她的舊金鐲子。店員說,換一個新的“萬足金”鐲子更好。王女士聽了,當(dāng)場置換了。她的舊鐲子重48克,換了個新鐲子只有37克。店家用當(dāng)天的金價折算,她補了一點錢。
王女士回家后,朋友告訴她:“萬足金和千足金沒多大差別,都差不多。”她心里不爽了,感覺被騙。新鐲子少了11克黃金。她找金店換回舊的,金店不同意。2025年,王女士把金店告上了法庭。
法院調(diào)查發(fā)現(xiàn),新鐲子吊牌寫著999.9‰黃金,沒標(biāo)“萬足金”字樣。回收和置換價都按當(dāng)天金價來,王女士也承認新鐲子沒問題。她沒證據(jù)證明金店用“萬足金”虛假宣傳。法院調(diào)解沒成功,駁回了王女士的請求。
法官解釋說,2016年5月起,國家規(guī)定不能叫“千足金”或“萬足金”了,只能叫“足金”。如果商家虛假宣傳誤導(dǎo)人,就得負責(zé)。但王女士這案子,金店沒做錯。品牌金的價本來就高,因為設(shè)計費、工藝費都要算進去。這案子置換時,新鐲子每克貴了110元,店里給了明細單,是正常買賣。
法官提醒大家:買黃金首飾要小心點。金價天天變,出手前貨比三家。別沖動換樣式,看清商品標(biāo)簽。留著付款單、證書這些憑證。萬一有事,可以找市場監(jiān)管部門投訴或打官司。賣金貨的店更要誠實,說清商品情況。黃金再值錢,人的權(quán)益更重要。多問問身邊人,別讓小事變大事。家事小事也是事,好好解決才踏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