乘車戴笠的成語故事

拼音chéng chē dài lì
基本解釋乘:坐,駕;笠:斗笠。比喻不因為富貴而改變貧賤之交。
出處晉 周處《風土記》:“卿雖乘車我戴笠,后日相逢下車揖。我步行,卿乘馬,后日相逢卿當下。”
乘車戴笠的典故
傳說古代蘇越一帶風俗淳樸,凡初次同人交往,就封土壇,拿出雞犬等作為祭品,向天禱告說:“卿雖乘車我戴笠,后日相逢下車揖;我步行,君乘馬,他日相逢君當下。”希望以后再次見面時不分地位變化,還是不望這貧賤之交。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乘車戴笠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脆而不堅 | 毛澤東《改造我們的學習》:“華而不實,脆而不堅。” |
本位主義 | 毛澤東《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》:“(六)本位主義,一切只知道為四軍打算,不知道武裝地方群眾是紅軍的重要任務之一。” |
慘不忍睹 | 清 黃小配《洪秀全演義》:“尸首堆積,慘不忍睹。” |
窮家富路 | 清·石玉昆《三俠五義》第23回:“再者銀子雖多,賢弟只管拿去。俗語說得好:‘窮家富路。’” |
千錘打鑼,一錘定音 | 郭澄清《大刀記》第十章:“千錘打鑼,一錘定音——隊長,你就決定吧。” |
愛才如渴 | 清·葉燮《原詩·外篇上》:“嫉惡甚嚴,愛才若渴,此韓愈之面目也。” |
苦口之藥 | 晉·陳壽《三國志·吳志·孫奮傳》:“夫良藥苦口,惟疾者能甘之;忠言逆耳,惟達者能受之。” |
偶一為之 | 宋 歐陽修《縱囚論》:“若夫縱而來歸而赦之,可偶一為之爾。” |
心曠神怡 | 宋 范仲淹《岳陽樓記》:“登斯樓也,則有心曠神怡,寵辱皆忘,把酒臨風,其喜洋洋者矣。” |
興高采烈 | 南朝 梁 劉勰《文心雕龍 體性》:“叔夜俊俠,故興高而采烈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