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北京市人民政府發布了《北京市“十四五”時期交通發展建設規劃》。規劃提出到2035年,北京基本建成綜合、綠色、安全、智能的立體化現代化城市交通系統,打造一流設施、一流技術、一流管理、一流服務,建設人民滿意、保障有力的首善交通。
十三五智慧交通建設成果與十四五智慧交通發展目標
截至“十三五”期末,北京高速公路新增里程191公里,總里程達1173公里;區域路網持續完善,全市公路總里程達公里,較“十二五”期末增加379公里。
在全國率先出臺交通出行數據開放管理辦法,深化大數據在城市交通治理中的應用,促進交通行業和互聯網企業深度融合;打造基于移動智能終端技術的服務系統,實現“出行即服務”,推出國內首個綠色出行一體化服務(MaaS)平臺,覆蓋全市95%以上公交線路,實時信息匹配準確率超過97%,用戶數累計達2400余萬人。
推進延崇“智慧高速”建設,在國內率先開展高速公路封閉場景下的車路協同測試。開放全國首個40平方公里的自動駕駛測試區域,測試道路達200條700公里,共87輛自動駕駛車輛取得測試牌照,測試里程超過200萬公里,自動駕駛發展水平全國領先。
推動全市道路停車改革,全市施劃7.6萬個道路停車位,實現了“人工現金收費模式”向“電子收費模式”轉變、“經營性收費”向“行政事業性收費”轉變。實現330個停車場、2.8萬個停車位錯時共享。“十三五”期末全市停車位數量約424.7萬個,其中配建停車位占總量的96.3%。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監管與服務平臺正式投入使用,接入3家企業90萬輛自行車動、靜態數據。開展互聯網租賃自行車專項治理,在中心城區和通州區施劃自行車停放區1.5萬個。
規劃提出,十四五期間,要完善綜合交通大數據中心體系、綜合交通運輸信息平臺和智慧出行平臺,構建數字化城市交通平行系統,實現城市交通系統全方位感知,為設施規劃建設、交通管理決策、運營調度組織和出行服務提供支撐保障。初步構建起綜合、綠色、安全、智能的立體化現代化城市交通系統,交通發展邁上新臺階。
規劃圍繞“國際連接高標準、區域協同高效率、服務首都高水平、行業發展高質量、綜合治理高效能”等五個方面共設置22項規劃指標,其中3項為約束性指標,19項為預期性指標。
主要任務
規劃提出了11項主要任務以及36項細分任務,摘取了其中關于智慧交通的部分,其中第十一項任務為——科技賦能提升交通智慧化水平,摘錄此章節并將其他章節中與信息化、智能化發展有關的內容匯總于此,與您一同學習:
任務十一
科技賦能提升交通智慧化水平該任務的總體要求是——支撐智慧城市建設,推動5G技術、北斗系統、遙感衛星技術與人工智能在交通領域的應用,推動“標準統一、設施統建、數據統合”三個統籌,建設“智慧交通基礎設施、智慧交通數據云腦、智慧交通應用場景”三大體系。推進車聯網、自動駕駛等技術的落地實施,在試點基礎上,逐步推動傳統交通基礎設施的智能網聯化改造,構建車路一體的新型交通設施,在保證安全前提下,穩妥有序擴大自動駕駛試點范圍,推動自動駕駛技術在交通運輸行業應用。實現全方位、全角度、全鏈條、全要素數字化轉型,培育發展交通運輸新技術、新模式、新業態,形成科技創新發展新動能,為市民提供高品質出行服務。
1、推進交通新基建,夯實智慧交通基礎
推進交通基礎設施數字轉型和智能升級,利用新技術賦能交通基礎設施發展,提升交通網絡效應和運營效率。構建交通行業“一套碼”。按“城市碼”編碼標準,統一“人、車、路、設施”的交通編碼體系,實現交通設施數字化管理一套臺賬,逐步實現交通行業“一碼統管”。建設交通行業時空“一張圖”。在全市時空“一張圖”基礎上,針對交通綜合規劃、精細治理、出行服務等特色需求,建立交通地上、地下時空基準網和時空一張圖,實現與城市感知數據的統管共用和多源感知終端“一張圖”。建立交通行業“一臺賬”。加強全市感知數據共享共用,重點推動交通視頻感知智能分析能力建設,從道路感知、車輛感知、客流感知三個方面,實現路、車、人動態感知的全覆蓋和互聯互通,不斷完善交通行業感知體系。打造交通行業“一張網”。充分運用全市1.4G寬帶集群專網、100G帶寬政務外網,以及4G/5G商業通信網,著力推進軌道交通EUHT-5G綜合業務承載網建設,逐步打造有線無線、公專結合的高韌性強安全交通傳輸網。搭建交通行業“一朵云”。搭建北京市交通“1+N”行業云體系,包括1個交通政務云和N個交通企業云,實現政務云和企業云之間網絡互聯、資源共享。
2、建設智慧信息平臺,打造“智慧交通大腦”
構建交通治理云腦。重構資源層、中臺層、應用層三級智慧交通建設架構,實現系統建設統籌集約和統一智慧賦能,建設數字化共性支撐平臺,提升交通數據、視頻、地圖、指揮調度基礎能力,建設綜合協同調度系統,升級自動預警、綜合指揮調度能力,完善綜合協同調度體系。進一步完善交通行業大數據平臺,依托全市大數據平臺建立交通數據專區,推動交通大數據共享開放應用。構建交管執法云腦。構建新一代智慧交通管理體系,推進建設警務云數據中心,完善“安全運維、標準規范”保障,搭建“網絡通信、感知控制、數據平臺”支撐,加速推進指揮調度、交通組織、政務服務、事故預防、執法辦案等業務應用建設,實現交通管理業務流程再造和提質增效。構建出行服務云腦。完善綠色出行一體化服務(MaaS)平臺。依托大數據、5G等新技術,進一步提升MaaS平臺一體化交通服務對引導綠色出行的貢獻,重點實現停車誘導、接駁引導、聚合出行、綠色出行碳激勵等應用場景。開展一體化出行的頂層設計,建立基于社會視角的評價機制,引領北京MaaS體系化發展,持續完善MaaS產業生態。完善以綠色出行方式為主的多方式銜接核心功能,提升全程出行體驗。
3、推廣智慧示范應用,促進行業轉型升級
實施泛在智能的城市感知全覆蓋工程,在交通治理領域實施一批“揭榜掛帥”示范應用,培育一批品牌化示范項目和領軍企業,打造“智慧軌道”“智慧公交”“智慧道路”“智慧停車”示范工程。打造覆蓋全生命周期的智慧軌道建設應用體系,構建高精度定位網、高精度時間同步網、高通量通信網和空間數字化信息服務平臺。提升公交運行服務智能化、信息化水平,提高公交供需匹配效率,提升與軌道交通之間協同運營能力。打造智慧高速示范工程,探索實現基礎設施數字化、車路協同示范應用,推進信號燈智能化改造升級,實現路網管理和服務智能化,到2025年,智慧道路總里程超過300公里。打造由數據平臺、服務平臺、聚合平臺構成的停車信息管理與服務體系。
其他與信息化有關的內容
1、智慧賦能,提升停車服務管理
到2025年,市級停車資源綜合管理服務系統接入停車設施數據達到90%,公共停車場智慧化達標率100%。推廣智慧停車服務。結合MaaS平臺提供涵蓋停車的一體化出行服務,促進智慧停車服務水平整體提升。向社會公開停車資源數據,支持企業開發智能化停車服務應用,實現信息查詢、車位預約、車位共享、車位導航、電子支付等服務功能集成。引導鼓勵停車服務企業依托信用信息提供收費優惠、通行后付費等便利服務。選取典型區域開展智慧停車服務試點示范。開展智慧停車監管。優化市級停車資源綜合管理平臺功能,服務于市、區、街道(鄉鎮)三級管理應用。結合停車動靜態數據進一步開展精細化管理,提高設施利用率,動態調整管理策略,精準治理難點亂點。建立靜態交通監測評價體系。構建靜態交通監測評價體系,對停車現狀和治理效果進行評價,對道路停車秩序進行監測,識別違停高頻路段,實現精準執法。
2、完善道路養護機制,提升路網服務品質
提升城市道路服務品質,提升科技創新能力,推動養護管理智慧化,研究建立獎勵性政策,強化績效考核效果,完善從業單位信用評價體系。研究“大修全壽命周期”養護模式,實施城市道路大修綠色養護示范工程。“十四五”時期保持每年道路大修不少于150萬平方米。
3、構建安全控制體系,提升交通系統韌性
加強智能化監測預警,全面構建預防控制體系,強化前端安全指標分析及前端數據應用,做到安全關口前移。積極推行交通行業安全生產責任保險。推進“兩客一危”安全智能監管平臺建設,強化重點營運車輛動態智能監管,逐步實現事故及危險信息的多部門共享。深入實施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,加大安全運行監測與智能預警系統建設力度。健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自然災害風險防控、隱患治理和應急響應體系,固化常態化經驗做法,提升交通系統抵御重大疫情和自然災害能力。
4、構建多層級客運交通樞紐體系
推廣以乘客為中心的“出行即服務”理念。積極發展“旅客聯程運輸”“行李直掛”“徒手旅行”等服務。不斷完善基于智能終端的“一站式”出行服務。不斷完善“一卡通用”“手機支付”等方便乘客的支付方式。不斷完善機場、火車站之間的交通設施和運輸服務,增強夜間旅客運輸服務能力。
5、持續優化交通結構,從方式調控交通需求
引導道路停車位減量化發展,結合實際需求動態調整,為綠色出行提供更多的通行空間。依托MaaS平臺,通過碳交易等市場化手段,完善面向綠色出行群體的碳普惠激勵模式,引導市民逐步形成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。研究完善新形勢下綠色出行統計口徑和指標測算方法。到2025年,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力爭達到76.5%,城市副中心綠色出行比例達到80%。
6、改善設施與服務,促進無障礙化出行
推動新技術應用,實現信息無障礙化。探索傳統無障礙設施設備數字化和智能化升級,加快政府政務、公共服務、電子商務、電子導航等信息無障礙建設,打造無障礙智慧城市。圍繞老年人出行服務場景,加強無障礙信息通用產品、技術的研發與推廣應用,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“數字鴻溝”問題。完善站場、樞紐、車輛的通訊系統、語音導航和導盲系統建設,推廣應用微信、微博、手機APP、便民熱線預約服務等創新方式,為老年人、殘障人士等提供多樣化、便利化的無障礙信息服務。探索建立無障礙信息和交通出行信息的同步更新和維護協調機制。
7、推動網絡化運營,提升公交服務水平與效率
提升公交網絡化調度能力。推動三級調度向兩級調度指揮體系轉變,實施區域靈活調度,提高供需匹配程度和資源利用效率。研究打破車輛、停車場、線路、管理之間的界限,完成網絡化運營總體設計,實現客流、車輛耦合并高效韌性運行。到2025年,地面公交干線準點率達85%,車輛平均滿載率達65%。
8、持續優化交通結構,從方式調控交通需求
依托MaaS平臺,通過碳交易等市場化手段,完善面向綠色出行群體的碳普惠激勵模式,引導市民逐步形成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。研究完善新形勢下綠色出行統計口徑和指標測算方法。到2025年,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力爭達到76.5%,城市副中心綠色出行比例達到80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