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根據每經的報道,上海學區房“最強陣地”還是在市場下行中失守了,部分溢價過高的學區房,“價格已經回到了5年前”。兩年內從近 15 萬跌到 10 萬,兩年內跌超30%。目前上海學區房失守引發了業內大討論,這種風向背后有哪些原因?意味著什么?
在一個公眾樸素的認知中,生育率急劇下滑,房價會跌,那是二三四線的事兒,一線城市還是能抗住,畢竟,一線城市的資源、產業、教育、醫療、就業機會、流動人口以及市場需求等等都能支撐房價的堅挺。無論房價如何跌,一線城市總是能維持穩定,但是目前這種觀點似乎也有點站不住腳了。
大家的收入預期在下行,經濟大環境下行,生育率在下跌,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是,年輕人不生育了,房子賣給誰?
上海寸土寸金的地方,上海學區房在過去很多人看來都是值錢的,但現在,上海學區房也失守了。
01 學區房為何扛不住了?
學區房下跌,新生兒數量連年減少只是一方面原因。人口負增長,房地產過剩,掉價的是三四線城市的房沒錯,但一線城市的房子,會因為債務危機,從8萬、10萬/平降到4萬、5萬/平,這叫均值回歸。
學區房的價格為什么守不住?首先,從本質來看,在中國,學區房是個概念,概念是炒出來的,不管你強調它有多少實際功能,它都會像腐敗食物吸引蒼蠅一樣吸引到更多炒房客。
學區房概念火熱了大概有10多年時間,而*批學區房的家長們其實已經發現了問題,就是學區房的真實成本超出預期。
首先是上海相比其他二三線大城市的“房價倍數比”太高了,收入并沒有達到相應的倍數。
這種高倍數不可能長期維持,買上海學區房,就算一路考上名牌大學,最終回報恐怕還不如學區房本身投入的價值高。他們發現好學校進去以后是不夠的,為了取得更好的成績,還要繼續投入課外輔導、還要繼續投入課外活動。
一開始想得挺好,買了學區房就一步到位了,最后發現要想讓孩子脫穎而出,還要有各種各樣陸續投入,真實成本比他們想象得要高。以往人口上漲,家長們學區房用完后還有人接盤,但以后人口少了,誰來高價接盤?就算能接盤,學區房倍數比也難以支撐了。
第二個問題,過去學區房大量炒房客扎堆,正在帶來一系列金融風險。學區房需求的頂峰,應該是在2018年前后,2016年出生的小孩,當時有1786萬,疊加漲價去庫存,大致會在2016到2019年之前購入,雙利好把學區房推向頂峰,大家為搶奪學位殺紅了眼。
接下來是大量炒房客逐利,滿杠桿,在這種情況下,過去扎堆炒房在今天需求緊縮的情況下,就決定他們是*制造拋壓的群體——一旦房價不漲,甚至開始下跌,杠桿成本就撐不住了,一旦產生虧損,在大趨勢下,他們就會迅速拋出止損。
其次,學區房未來可能會面臨政策不確定性
那么在當下與未來誰最需要學區房呢?顯然是中產階層需要。中產階層需要依靠學區房這個相對優質的資源,建立壁壘,他們不想看到自己的孩子和其他人站在同一起跑線,去拼天賦、勤奮、運氣,它們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夠在起跑線上能占有一定的優勢。有更好的學校、教師,更優秀的同學,更自信的靈魂,更高水平的師資與教育環境。
但是問題是,國家政策層面在當下需要讓底層看到公平,看到向上流動的希望,所以有拆掉學區圍墻的動機,包括轉移優質教育資源,推動新房價格上漲。
這也就導致了學區房的風險在這個時候越來越大。
02 生育率決定著學區房的未來供需將嚴重失衡
但是,決定學區房前景的,最終還是看供需關系,供需關系決定價格,在本不是市場化的公共福利,卻更似市場化的學區資源,其實決定權還是在生育率。從1786萬跌到956萬,少了整整830萬需求,此前數據預計2023年出生人口將低于800萬,甚至進一步下降至788萬,數據低于抗日戰爭時期的出生人口。
低生育率對于相關產業的影響是循序漸進的,母嬰育兒、教培、興趣、消費、就業、學區房等等,到了哪個行業,哪個就迎來出清,學區房只是其中一個較早受影響的行業。
生育率下降越快,未來對相關行業的沖擊越大,而房價對生育的影響非常直接,新加坡的總和生育率為1.12,東京的總和生育率為1.09,首爾的總和生育率為0.63。后兩者的房價都非常高,但是核心城區房價的*值,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香港,早就力壓一眾國外城市,排名全球前四,首爾排名第五。
根據任澤平《全球一線城市房價比較:2022年新版》,拋去我國的公攤(世界上其他國家沒有公攤),換算為使用面積后,全球一線城市中心區域,房價最高的是:中國香港市中心,實際房價約為27萬元/平方米,第二名,北京市中心,實際房價為元/平方米,第三名,深圳市中心,實際房價為元/平方米;第四名,上海市中心,實際房價為元/平方米;第五名,首爾市中心,實際房價為萬元/平方米。
如果是只計算上海房價較高的幾個區,幾乎都是0.5左右的生育率,已經低于首爾。今年以來,首爾房價暴跌了至少30%,生育率決定著學區房的未來供需將嚴重失衡。
這意味著學校資源逐漸也像房地產一樣,從供給市場轉化為需求市場,競爭少了接近一半,越往后越不稀缺。尤其是那些居住環境惡劣的老破小,曾經漲得太猛,在上海襄陽南路曾經34平的學區房炒到650萬的天價,僅僅是因為有所謂好學校的「學區房」下降是早晚的事情,而保值性也注定不會長久。
03 馬云預測成真:學區房的降價拋售潮會來嗎?
從上海學區房開始,包括上海半小時交通圈的中小城市也在跟著跌,包括嘉善、湖州南潯以及鎮江和南通等環上海城市。有業內人士透露,湖州不少炒房者140W買的房,現在90W都賣不掉,而南京的張先生*套房子,次*的學區房,本打算賣掉置換,去年最高4.2萬/平,現在成交價2.9萬/平,半年時間暴跌30%。
事實上,從趨勢來看,馬云當年的預測正在成真。馬云曾經為了鼓勵大家消費,不要買房,曾經在房地產鼎盛的2017年喊出了“未來8年房價如蔥”的的觀點。
馬云原話是 “年輕人不要買房,未來八年,房價如蔥,最不值錢的就是房子,犧牲存款來買房的做法比較愚蠢。”這里有幾個關鍵詞,2017年,年輕人,犧牲存款買房。在彼時,一度被人嘲笑。后來馬云指出2018年新生兒是1500萬,未來新生兒很可能到500萬~800萬人。
從當前來看,馬云對新生兒的預測也頗為精準。
現在細品馬云的這些話,站在馬云那個高度以及他所占有的資源信息,肯定遠超一般老百姓,能看到別人所看不到的風向與趨勢,當然,房價不可能與蔥一樣的價格,房價如蔥是一個比喻,它指出了一個大的風向,從2018年起出生的孩子,教育、升學乃至求職的壓力會越來越小,學校已經不是緊缺資源,生育率大幅提高已經不現實。
從2022年之后,全中國的幼兒園資源、中小學資源已經不再緊缺,甚至在大幅增加,一些幼兒園已經招不到人,未來的高中很可能求著學生來讀,很多普通本科也將面臨招不到人的困境,學區房在這種大趨勢下生存空間越來越小,整個房地產市場的下行趨勢以及大跌趨勢是無可阻擋的。至于會跌倒什么程度,那是后話了。
從上海學區房開始,未來幾年,學區房的降價拋售潮,可能很快就要到了。
【本文由投資界合作伙伴微信公眾號:智能新連接授權發布,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。】如有任何疑問,請聯系()投資界處理。
海量資訊、精準解讀,盡在新浪財經APP